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 > 正文

高古玉鉴定方法-真品高古玉怎么才能出手

中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各种线刻等。各个时期生产工具不同,大致分为“他山之石攻玉”时期、青铜工具时期、铁质工具时期,它们决定了当时的琢玉工艺的差异,在工艺上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一定掌握,能更好的作为断代和辨伪的一个参考.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相对粗犷,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处于发生阶段,这是从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的。但那时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阴阳营出土的玛瑙环,不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细腻。说明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为商周玉器的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红山文化:

玉器表面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那些基础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代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基本特征有: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作精细雕琢。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

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很精细。平面打洼、片状,将玉器平面中心磨凹下去,边沿均呈斜坡薄刃状。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少用刻线,多用压底隐起,表面不多加装饰,薄片类器物,边缘极薄,有刺手感器型一般较小。

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有少部分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 马蹄孔,如马蹄形器。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目前所见有很大一部分玉器单面打牛鼻穿(象鼻穿),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如玉人脖颈部、玉鸮鸟脖颈部、勾云形佩、凤形佩等,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 蜂腰眼。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如玉猪龙、玉C龙、玉珠管等。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

良渚文化:

造型,追求对称,有立体雕琢。工艺上琢磨细致,采用细若毫发的阴线、减地浮雕、透雕的雕琢技法。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型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

鉴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观察琢制工艺。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夏代:

当时已使用砣轮式工具,根据玉器的需要在表面刻划出条条细阴线。此法统称为勾法,再将砣轮将它向外加以扩展,形成斜面,为勾彻法.此工艺为几千年玉器阴线纹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商代:

高古玉鉴定方法-真品高古玉怎么才能出手

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出现了压地隐起和减地雕法,成熟了勾撤雕法,早商玉器——(郑州二里冈文化)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制玉工艺已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商代有了铜,青铜工具用于制玉。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

商代玉器在我国玉文化中占重要地位,为中外考古学家和艺术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浮雕、透雕、圆雕提供了实物,俏色作品诞生。

商代玉器刀工简洁有力,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 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 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工在玉琢工艺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 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 "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

高古玉鉴定方法-真品高古玉怎么才能出手

西周:

出现两条阴线构成的勾撤雕法。周代琢工制作技巧的精细程度超过以往。琢制线条虽然与商代大致相同,但弯线条增多。造型设计、加工修整和抛光大有长进,器物日趋美观。

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 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延用商代"臣"字型眼、但西周时 "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各诸侯国都有生产玉器的机构,琢制工艺,艺术格调各有特色。至战国时代已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选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显得比商周时更细致复杂,规格也比较严整得体。其特征概括如下:

1,平片状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较薄(径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边缘勾勒出极细窄的凸线,手感极锋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齐,往往有不规则的脊齿突出廓的龙、螭纹造型。

2,琢玉工艺特征:常见为阴刻线,起止痕迹明显;创用一种粗细阴线并列的形式,粗细差距大,有的呈10:1对比,形成特殊的装饰线纹效果。

3,镂空技术纯熟,发明快捷的镂孔法,即先将镂空部位钻出若干小孔,再用丝锯类工具奖小孔连缀成线。镂刻纹饰面不加阴线刻,为此期透雕特点;

4,人像雕刻数量不多,以装饰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阴线示意,服饰华丽、多琢S形,滴水形纹饰。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彩绝伦,动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制者所能追仿。

春秋:

出现了精细的减地琢法,铁制琢玉工具的使用,使镂雕、透雕、浮雕技艺娴熟。

战国:

出现了出廊雕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艺术上一派繁荣。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使用,使玉雕工具和碾玉技术改进,进而使玉雕业飞跃发展、再度繁荣玉雕工艺一改几千年来的单纯简练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朴作风,转而以精雕细刻的工艺、生动传神的造型。

汉代:

西汉的粗刀、陡刀、细刀、(游丝毛刀、汉八刀)雕刻手法多样,既有精细的一面,又有粗犷的一面精雕细刻者多,透雕更加普遍,大量使用高浮雕,仍使用“ 游丝毛雕”,工艺上出现很有特色的“ 汉八刀”, 线纹粗重、简练、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

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遒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唐代:

出现短细阴线雕。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尤其是狮兽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技巧上一大特点。唐代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参差变化,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唐代也喜欢用成组排列的短阴线加在人物、动物外廓部位,以显示体积转折或用以表现毡毯的图案。与汉代不同之处是线纹较粗壮,而且沿外轮廓线向内运"刀",无茸毛感。

宋代:

出现了深层立体缕雕(花上压花雕法)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花鸟类玉器无唐代淳厚朴实,且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比之上古花纹繁缛精致。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代技巧上的突出特点。

元代:

元代玉雕喜欢用深痕阴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实则少数名族的粗犷风格和时代特征。

元代琢玉擅长透雕技法。传世玉器中,常可见到一种玉董炉顶,大多定为明代玉器。透雕层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辽金时的玉帽顶,在明清时改制成董炉盖顶纽用。

明代:

工的特点为,“北大名,南细工”。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的独特风格。

当时北京、苏州、扬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

至明代中晚期,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玉琢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制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风格皆与他人不同。凡所作器必先选玉,稍有微瑕,他一概不用;稍带玉性者,亦弃而不治;所用的料或白或青,必纯洁无疵,通体皆混然一色。他人不经意者,子冈特惨淡经营之。比如刻一新月则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晓月则必下弦而偏左。其所制的玉器皆均平如一,无或深或浅之感。而所刻的字通为阳文。从来玉上刻文,都是阴文多,阳文少。何也?以阳文难刻之故。子冈则取其难,足见长于术。且笔意圆转,与纸上写的,丝毫不爽。凡由他治的玉器,称为“子冈玉”。可见他选玉之精、治玉之妙,诚属尽善尽美。

但明代的玉琢也有缺点,即在最后一道碾磨细工的工序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的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因而有“粗大明”的谑称。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前期受院体花鸟画和织绣品,雕漆等工艺品种的影响,流行花鸟图案的折枝花卉的造型。晚期嘉靖,万历两朝将近一个世纪,祈福增寿的祥瑞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划。即使“粗大明”玉作,在物象结构上也有所交待。此外,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

清代:

雕玉工艺与明代相比,花纹的棱角规矩方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的多种琢法。富有立体感的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更是我国古代玉琢的鼎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磨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大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小议老工与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各时期的工各有特点,主要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2、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有规律的深浅一致的螺旋状磨痕。

5、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光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综上所述: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么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纹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